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评论

广东垦造水田已验收33万亩

2022-09-2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叙浩 实习生/王玮琳)“广东自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垦造水田工作,至今已开工建设水田43万亩,完工38万亩,验收33万亩。垦造水田既富了当地农民,增加了粮食生产,连片水田也成为一道风景。”9月20日,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林安带队上线民声热线,介绍了广东省在耕地保护、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粤北南岭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一系列做法与成效。

  杨林安介绍,目前,广东已还清了16万亩水田指标的历史欠账,还保障了175个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的水田占补平衡,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筹得113亿元的资金。2021年开始,广东省从耕地“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违法用地现象逐年下降。

  在重大项目用地的保障方面,杨林安介绍,国务院批复了广东省24个重大项目,用地预计8.55万亩。为此,省自然资源厅安排专班专人跟进重大项目,加大用地用林用海指标的保障,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开通快速通道、加速项目报批完成,争取全省更多的重大项目落地。今年6月29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安置区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申请获国务院审批同意,这标志着扩建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该项目落地既保障了农民的权益,落实好补偿安置,同时还守住了资源底线,严格落实节约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更服务了经济的发展。

  而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省自然资源厅地质与海洋勘查防灾处处长赵红昌介绍,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可以分为避险搬迁、工程治理、专业监测三种举措。对于隐患点附近的群众,有搬迁的意愿且附近有合适安置用地的,采取避险搬迁;对于不适合避险搬迁的,可以采取通过削坡减载、坡面防护、筑挡土墙、挖截排水沟等措施开展工程治理;两种方式都暂时实施不了的,再开展专业监测。赵红昌表示,2020年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任务有5865处,截至今年8月底,已经治理完成了5502处,余下的300多处隐患点到今年底将全部完成治理。

  今年5月,有科研人员在粤北南岭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新发现了一种两栖爬行动物黄斑肥螈。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柯小兵介绍,南岭保护区作为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总计投入近100亿元资金,在保护区内布置信息化系统进行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对每一寸土地进行网格化管理。目前,国家下达的19项绩效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中华秋沙鸭、黄斑肥螈等珍稀动物“重现身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达到5673亩,历史废弃遗留矿山的复垦利用达到8000亩,石漠化治理达到22万亩,耕地的土壤治理修复达到9000多亩,地表水的水质都达到了III类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pinglun/2022/gdkzstyys33wm_4359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