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骑士攻击小组是什么原因?

2023-03-1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二次战役,三野主力九兵团在东线的长津湖一带埋伏,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起反击。战役打响前,为了增强志愿军的力量,九兵团在宋时轮的指挥下,下辖第20、第26、第27军,共12个师,奉命入朝。

  因为战场态势发生变化,九兵团入朝的时间被提前,导致部队在后勤补充不到位的情况下,上了朝鲜战场前线。当年,朝鲜的冬天异常寒冷,九兵团大约15万人,作战部队12万余人,大部分战士没有过冬的衣服,埋伏在长津湖地区的冰天雪地中,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冻死冻伤了好几万人。

  如今,有人说九兵团之所以仓促入朝,没有时间准备冬装,主要与一位叫张东荪的民盟人士向美国告密有关。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张东荪的确与美国特务有过短暂接触,但九兵团仓促入朝,导致后勤准备不足的主要责任,不应该由他来承担。

  那么张东荪到底是何许人也?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他为何要与美国人接触,这位被贴上“叛国者”标签的民盟人士,他的结局如何呢?

  张东荪,如今许多人觉得他陌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张东荪是一个大知识分子,早年在东洋留过学,思想比较先进超前。

  张东荪有些“另类”,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他的一切行为徘徊在政治和文化之间,且是“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在骨气方面,张东荪也没得说。抗日战争时期,张东荪在燕京大学教书,日本人请他办事,张东荪坚决不从,一度被逮捕入狱。

  在狱中的张东荪一度自杀过,日本人也因为忌惮张东荪的身份而没有杀害他。解放战争爆发前,张东荪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中央常委,为调和国共冲突做过努力。张东荪希望中国走和平民主的道路,为此不懈努力游说国共双方。

  老蒋曾邀请张东荪参加政府,但张东荪没有给他面子,气得老蒋脸色铁青。据张东荪自己回忆,当时老蒋非常生气,气得踢了好几下桌底下的狼狗出气。全面内战爆发后,张东荪本人陷入了沉思:中国到底应该走哪条路?

  张东荪读过洋书,是知识分子,想法比较多,对于当时的中国,他认为中国应当走一条既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又要异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知识分子“无权无勇”,张东荪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注定是行不通的。

  1948年底,周恩来邀请张东荪,希望他能够劝一劝在北平的傅作义接受和平起义的方案。张东荪也是不辱使命,见到傅作义后,晓以利害,劝傅将军深明大义,为北平最终能够和平解放出了很大力。

  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后,主席对张东荪很欣赏,在一次会议上当着众人的面竖起了大拇指说:“北平能够和平解放,这是这位张先生的功劳呀。”晚年,张东荪回忆自己的一生,也觉得让千年古都北平免遭炮火,的确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张东荪对革命还是有功的,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期盼和平,不与老蒋同流合污,力劝傅作义和平起义,让千年古都免遭炮火。可作为民盟人士,张东荪的思想太过理想化了,后来为此吃了大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边倒”,“亲苏”,张东荪反对外交上的“一边倒”,与主席的观点相左。主席觉得包括张东荪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存在着“亲美”和“恐苏”的情绪,对他们提出了批评。

  尽管主席批评了张东荪“亲美”和“恐苏”的思想,但张东荪还是觉得中国不应该与美国交恶,不能充当美苏两个大国的牺牲品,走“中间路线”。可放眼当时的大环境,新成立的中国想要远离苏美斗争,是不太现实的,总要选择一边。

  张东荪坚持自己“中间路线”,主席没有说服他,这为后来的“叛国”案埋下了伏笔。朝鲜战争爆发后,张东荪利用自己在民间的渠道,单方面向美国表示:中国并无与美国对抗的意图!希望美国不要把战火烧到中国来。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张东荪又联系上了自称与美国有联络的王志奇。这位王志奇实际上是一名美国特务,张东荪转告他:能不能把一个意见传达给美国!就是打起仗来千万不要打中国!留着中国!且看将来

  现在看来张东荪说的这些话实在是太没骨气了,用那种哀求的语气求美国,大可不必。可结合朝鲜战争前后中美硬实力的对比,张东荪也是担心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对中国威胁太大,一旦战火烧到中国,情况的确十分危险。

  可张东荪做的一件事欠缺思考了,为了能让美国特务王志奇相信自己,他提供了一份政协名单,圈出了几个可能会与他合作人员的名单。这种不经过正常程序,私底下运筹国事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况且还是一名特务,更是要不得的。

  不久,我国的公安机关抓获了王志奇,确认他的身份是美国特务。经过审讯,王志奇承认了张东荪向他提供过国家机密。当时志愿军正在布置第二次战役,九兵团也在积极训练备战中,张东荪与美国特务接触王志奇,涉嫌泄露重大军事机密,张东荪的确涉嫌叛国。

  实际上,早在第一次战役黄草岭阻击战进入白热化时,主席就电令了彭老总和高岗,准备调9兵团进入东线战场。九兵团是抗美援朝的首批预备队,第一次战役已经打响,为了增强志愿军力量,入朝作战是能想象的。

  九兵团入朝作战,是既定计划,入朝时间提前不可能单单是因为张东荪泄密了,而是根据敌情和中央军委的作战计划决定的。1950年11月9日,主席电告志愿军司令部:要求12月初在东西线个团,这是第二次战役的基本构想。

  11月21日,27军在旧津里待命,作为预备队的26军在昌口地区。同日,各部队开始穿插埋伏,主席询问负责后勤工作的高岗,九兵团所需求的棉帽、棉衣、棉鞋、棉手套、棉大衣等是否已经送到前线,到了什么程度?

  实际上,当主席问起9兵团后勤保障的时候,九兵团已经在朝鲜集结待命,准备穿插了,志愿军所需的保暖物品根本来不及送到位,后勤运输方面面临很大压力,敌人有制空权,在当时,送十几万人穿的冬装物资快速到前线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1月25日,西线的清川江战斗已经打响了,仅过了2天,东线的长津湖战役打响,九兵团的战士在雪地里埋伏了好几天,他们缺乏冬装御寒,导致非战斗减员过多,主要第二次战役打响时间过于仓促,九兵团不敢在东北逗留,需要立即奔赴朝鲜,东北后勤部没有事先准备好保暖物资,与张东荪个人泄密真的谈不上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就算是张东荪把九兵团作为预备队即将赴朝参战的消息告诉了美国特务,可他不可能了解9兵团入朝具体哪一天,执行什么具体任务,说他“叛国”有道理,说九兵团因为他的泄密导致提前入朝,冻死冻伤这么多人,实在是有些牵强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jinriqiche/2023/qsgjxzssmyy__52201.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