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资讯

张国焘的两点“疏漏”让中央红军抓住机会日后顺利脱险北上

2023-11-05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红一、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凭借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的雄厚实力,张国焘当上了红军总政委。一时间,八万兵力的红四方面军,其风头已然盖过了长征中减员严重的红一方面军。而张国焘的野心就是在这时开始膨胀的,并在三个月后走上了公然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道路。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最终失败,固然是由于其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所致,但两军会合后,他在红军兵力配置上也犯下了一个大的“疏漏”,对于张国焘来说,这是致命的。正是这个“疏漏”,为日后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单独脱险创造了先决条件。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根据新形势进行了组织人事上的调整。红军总司令部的组成是: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参谋长刘伯承。红军总司令部下设前敌指挥部,前敌指挥部的组成是: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红一方面军下辖: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红9军团。红四方面军下辖: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红33军。这时,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围困和消灭于岷江以西和懋功以北地区。面对这种形势,中革军委决定执行《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张国焘和朱德总司令签署命令,规定全体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左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团、红9军团和四方面军的9军、31军、33军组成,由红军总司令部率领。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红1军团、红3军团和四方面军的4军、30军组成,由红军前敌指挥部率领,党中央、军委纵队随右路军前进。

  从这个编组可以看到,两大主力方面军都进行了拆散,分别编入左、右路军,红军为何这么编组呢?一方面这是作战行动的需要,因为当时红一方面军减员严重,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至1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则有8万多人。如果继续以某一支方面军独立作战,则红一方面军压力较大、困难也会多。另一方面,张国焘刚刚当上红军总政委,他又把四方面军的人员陆续安插在军委和总部各级,战役的具体指挥权授予徐向前和陈昌浩,事实上,中革军委的实际指挥权已经转移到了四方面军总部。张国焘的每一步都朝着控制和直接号令全部红军的目标迈进,他自信这样编组部队,打乱原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中,实力最强的是红1、红3军团,林彪的红1军团当时约有3500人,彭德怀的红3军团当时约有3000人。除此之外,董振堂的红5军团不到2000人,罗炳辉的红9军团只有几百人。为了补充红一方面军的战力,同时也是为了给一方面军“掺沙子”,张国焘以统筹全局的姿态,从四方面军抽调部队调拨到一方面军,包括红4军抽调的32团(1100余人)、红30军抽调的270团(1600余人)、红33军抽调的294团(1100余人),这三个团约占当时红一方面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考虑到左路军的红5、红9军团实际兵力不足一个军,所以四方面军当时的五个军,有三个军(9军、31军、33军)分到左路军,剩下的两个军(4军、30军)分到了右路军。

  张国焘自以为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掌握全局,但是他在进行兵力配置时,却有两点疏忽:一是将红一方面军实力最强的红1、红3军团都编在右路军。林彪的红1军团和彭德怀的红3军团,这两个军团联合在一起,就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如果张国焘在兵力编组时,将红1军团与红3军团拆散,分别配置于左路军和右路军,则那时红一方面军任何一部都没有力量采取单独行动。两个军团同在一个方向,相当于变相保留了红一方面军的完整建制。二是让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机关随右路军前进。按照张国焘的想法,右路军有徐向前、陈昌浩领衔的红军前敌指挥部,掌握着右路军的实际指挥权,但是徐向前对党中央和毛主席保持着绝对忠诚,他对张国焘搞的那一套始终不感冒。陈昌浩虽然追随张国焘的大政方针和路线,但是他对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也是比较尊重的,而且当徐、陈二人态度一致时,张国焘也会做出某种妥协。张国焘跟随左路军行动,对右路军的操控只能通过电台,这就给中共中央在特殊条件下直接指挥军队,特别是就近指挥红一方面军的两个军团单独行动创造了条件,这一条件对于一个月以后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至关重要。

  《夏洮战役计划》在党的历史文献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文件,长久以来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这又是一个关键的文献。精明过人的张国焘虽始终对中央政治局和红一方面军深怀戒心,最后却留下这样大的“疏漏”,这两个无意之中的“疏漏”,为日后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虎口脱险”创造了先决条件。1935年9月8日,张国焘密令徐向前、陈昌浩带着右路军南返,彻底否定了党中央做出的北上的正确方针。9月10日凌晨,党中央被迫带着红1、红3军团单独北上,并顺利抵达陕北,先于红四方面军一年时间结束长征。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裹挟下南返,最终遭遇重大失败,总兵力折损一半以上,不得不在1936年7月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共同北上。张国焘的南下政策彻底破产,红四方面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由巅峰滑向低谷。《夏洮战役计划》已经为张国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zixun/2023/zgddld_sl_rzyhjzzjhrhsltxbs_63828.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