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推选

关于返老还童台词是真的吗?

2023-01-13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红楼梦》续书后四十回,以文笔论之,当是目前众多续书中最优的版本,可由于人物刻画、情节塑造的漏洞,遭到众多读者的抵制,更有论者称续书后四十回乃是“狗尾续貂”,不值得一读。

  清代许多红楼评点家,都是以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为依据,由于林黛玉的形象掺入了后四十回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评论。

  比如清人涂瀛,他在其作《红楼梦论赞》中这样评价黛玉: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

  涂瀛认为林黛玉的悲剧在于不被时代所接受,无论是大观园的姊妹,以及舅母王夫人、外祖母贾母,都对林黛玉喜欢不起来,进而得出黛玉之死乃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

  单看《红楼梦》前八十回,涂瀛对林黛玉的评价简直是莫名其妙,贾母对林黛玉最是宠爱,大观园姊妹和林黛玉的关系也颇为和谐,如何就成了涂瀛口中的“不得于姊妹,不得于外祖母”?

  显然,涂瀛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过度看重续书后四十回中的情节,在续书中林黛玉丧失人心,哪怕是最终病逝前夕,也并未有一人前来探望她,显得格外凄凉。

  续书在抹黑贾母的同时,也顺便把鸳鸯的人品拉低了一个等级,将她塑造成一味附和贾母、不顾黛玉死活,面对生死问题也要忖度利益的卑劣之婢。

  贾母骤然从之前的“慈祖母”,变成了狠心的“狼外婆”,一心想着金玉良缘的婚事,却不顾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外孙女林黛玉;

  如果贾母一心为自家孙子贾宝玉考虑,无暇探病潇湘馆,那么大观园中的姊妹们,如李纨、探春、惜春等人,总该凭借以往的姐妹之情探望黛玉一番,可续书作者仿佛是为了将林黛玉置于绝境,大观园众姊妹,竟真的没有一个人来探病,原着中写的格外辛酸:

  林黛玉重病初期,贾母以及众姊妹虽不亲自来,还会派下人们来象征性地探望;可到了林黛玉大限将至之际,反倒连下人们都不再过来,林黛玉成了荣国府中似有若无的存在,大家都在等待她的死期,不愿跟黛玉扯上任何关系。

  读书至此,诸君便可理解上述清人涂瀛,为何会对林黛玉的人缘做出那样的评价?因为续书就是这么写的。

  事实上,林黛玉的人缘之所以差,在续书中也有解释,笔者之前曾多次提到这个例子,那便是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噩梦”,林黛玉对探春、湘云探病之举的暗中忖度,原着记:

  探春等人不来探望黛玉,黛玉便心生怨意,等到探春、湘云真的来探望时,林黛玉却又以小人之心抱怨“我不请她们,她们还不来呢”,心中不快,只是碍于脸面,才勉强口中让座。

  由此观之,续书中林黛玉的人缘之差,并非仅仅是外界原因,黛玉本身就没有用真心对待其余姊妹,安能责怪他人拒绝探病?

  林黛玉的敏感矫情,在续书中达到了巅峰;王熙凤的精明丧失殆尽,竟主动贡献所谓的“掉包计”;贾母的和蔼慈祥一扫而尽,只剩下一个冷血无情的封建老太婆;李纨、探春、惜春毫无人情,同住大观园,却不愿探病奄奄一息的黛玉,黛玉直到去世前夕,竟只有一个紫鹃陪在身边,可谓凄惨矣......

  续书对人物性情的改变,或许是为了促成情节的跌宕,可人物形象的割裂,彻底摧毁了《红楼梦》的审美内蕴,人物索然无味,跌入三流小说之境,经不起细品,这也是众多读者不喜后四十回的根本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tuixuan/2023/gyflhttcszdm__48807.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