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

央行印5万亿的背后

2024-03-05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虽然,2023年年初的时候我也写了一篇《放水,会加速!》的文章,并判断接下来央行扩表会直线拉升,并给出会加速放水的三个理由。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7月央行的总资产是40.8万亿,2024年1月是45.6万亿,净扩表4.8万亿。

  从2012年开始,央行每年平均下来也就放水1万亿,4.8万亿相当于2012年以来近5年的总放水量。

  可问题是,明明放了那么多水,除了看到储蓄增加外,大部分人手里还是没有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因为放水的管子被堵,钱绝大部分都用来还债(防风险),根本没有流通到实体经济才导致大部分人手里没有钱。

  我绘制了一张表,拿最近半年和2018年的数据跟2019年正常年份比较。结果发现,这一轮水流被堵比2018年还要严重。

  2019年正常年份,央行给银行放水1万亿,差不多能带动银行给实体经济贷款20万亿。而最近半年,央行给银行放水近5万亿,却只能带动银行给实体经济投放13.3万亿。

  2018年也是央行给银行放了很多水,银行却无法将钱投入到实体企业中,人们也在讨论我们是不是掉进了流动性陷阱。

  那一年央行全年向银行净投放了1.4万亿,加上三次降准给银行释放了约4万亿基础货币。按道理来说,银行应该更有能力给实体经济贷款,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

  可是,2018年GDP同比增速却比2017年还低了0.2%,判断放水的管子堵没堵的关键指标——社融,其全年社融存量也仅仅增加了15万亿,比常态化的2019年还要少5万亿。

  真的流动性陷阱是银行放贷没有约束,而央行无论怎么给银行放水,甚至给银行放的水还很便宜低至0附近,银行也无法通过实体经济贷款出去。

  换句话说,真正的流动陷阱是没有政策约束的情况,经济自发的去杠杆,借钱的成本再便宜也没有人借。

  那时候发生了两件事儿,一件是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不能通过表外业务(影子银行)发放贷款,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银行给信托公司放贷,信托公司再给企业放贷。这相当于堵死了银行给企业放贷很重要的一条暗线,导致很多民企想借钱借不来钱。

  另一件事儿是去杠杆,当时政策要求地方债务不能进一步扩张,房价涨势太猛也不能给房地产发放太多贷款,导致银行贷款近二分之一不能流向基建和房地产。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收紧政策才导致银行想放贷也没法放,市场出现缺水央行疯狂补水(主要是降准)的怪象。

  复杂的地方在于这次收紧地方债务发生在我们刚刚渡过3三年疫情,企业、居民、地方都缺少收入,经济压力更大一些。

  严重的地方在于房地产的泡沫破了,吓的人们不敢买房也不想买房,更愿意减少消费防范未来的不确定。

  这就造成,地方、企业和居民都陷入了“债务——TS”的漩涡里,除了还债用于周转而借钱外,根本无心举债去扩张、去消费。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看到的这些怪象乃人为造就的,是不能贷款,环境变差不敢贷款的双重压力造就的假流动性陷阱,而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

  2月28日,日本内阁府发布了一份《全球经济潮流》的报告,报告中提到,2023年以国内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为底层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发行额同比增长了46%,其中,以房贷和信用卡为核心的不良债权增长最快。

  这说明不少人收入并没有改善,并且以房贷和信用卡贷款违约的方式冲击着银行等金融系统。而银行为了确保金融系统稳定,减小冲击,选择将烂账打包向外兜售,自己轻装上阵。

  想借钱的不好借,借到钱的不是用来扩张继续让钱往下游流,而是维持资金链不断、确保安全,钱的活性不变低才怪。

  所以,此时此刻放水的管子被堵,其根源在于收紧的政策,让水流不动。水流不动经济活力不足减少了人们贷款的冲动、增加了防风险储蓄。

  也正因如此,经济活力变得越来越低,利率也变得越来越低,国内出现大面积资产荒,有钱的去卷高收益存款、去卷30年国债、去卷储蓄型保险......

  没办法,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对冲,想尽一切手段让自己手里的钱尽量安全、尽量带来略高于市场的收益。

  然而,国内能对冲的手段就那么多,卷来卷去也卷不出个花儿。越卷只会让存款利率越低,国债风险越大,储蓄保险收益越低。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redian/2024/yxy5wydbh_70116.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