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

长江经济带变身“黄金经济带”沿江省市焕发新动能

2022-10-22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2.8%。沿江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升到2021年的46.6%;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从2015年的47.7%提升到2021年的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其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而被重点提及。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长江经济带在变身“黄金经济带”过程中的“主旋律”。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呈现新气象。”

  在此前已开通鄂州到北京大兴和上海浦东双向直飞航线日起,位于湖北省鄂州市的鄂州花湖机场即将开通“广州鄂州大连”“广州鄂州哈尔滨”两条新航线。

  鄂州花湖机场作为亚洲第一座、世界第四座专业货运机场,于今年7月17日正式投运,总体定位为货运枢纽机场、客运支线。依托临近长江的花湖机场,鄂州市正着力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大燕矶港、三江港等重点港口的开发力度,推动水运网络扩容提质,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和港口服务能级,实现水港、空港有效衔接。

  而在800余公里外的江苏省南通市,吕四起步港区通用码头刚度过了繁忙的“国庆档”,两个泊位满负荷使用7天靠泊接卸5艘外轮。自2021年12月22日开港以来,吕四港通用码头已累计靠泊接卸了63艘外轮。

  近十年来,整个南通港年吞吐量已从1.85 亿吨提升至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50万标箱提升至202.7万标箱。就在今年9月底,南通港口集团与上海港、江苏省港口集团达成合作,三方将携手开拓南通港集装箱业务,到2025年末,全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300万~500万标箱。

  随着铁水联运、江海联运、多式联运共同发力,长江“黄金水道”的潜能得到不断释放。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生产总值达5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7%,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其中,沿江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至46.6%,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至50.5%。

  “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表示,特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在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等重大制度创新方面,为全国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路径。重庆市、成都市、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和贵阳市等内陆开放新高地涌现出来,通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将“开放后方”变为了开放前沿。

  据杨长湧介绍,目前全国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其中,长江经济带已布局9个。各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很多都是首创性质的,对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高水平开放发挥了重要的“排头兵”和“试验田”作用。

  江苏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靠近长江“黄金水道”,燕子矶片区很快发展成为南京市的化工业集中区,鼎盛时期拥有仓储物流、砂场码头、化工生产等各类企业404家。

  据介绍,从2010年开始,燕子矶片区化工企业整治搬迁被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燕子矶片区累计关闭搬迁各类化工企业404家、整治拆除砂场码头101个、完成生态修复面积约133万平方米。”江苏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南京市主城区率先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如今,北十里长沟西支水清鱼跃、岸绿景美,成为全市水环境治理样板。

  这只是长江流域水质及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1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7.1%,干流水质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保护法》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今年1月19日,最新版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也正式印发。

  “除《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外,应制定适应长江经济带的常态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巩固沿江各省市在节能环保管控方面的前期成果。”江苏开放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董昕灵建议,尽快确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明确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借鉴浙江省经验,推广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农业水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做法。

  近年来,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也使得长江经济带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样本。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多重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优化研究》指出,从产业来看,上海市与江苏省通过强化地区间主导产业的区分与凝聚,削弱了与其他地区间的产业同构现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格局。安徽省及中上游地区逐渐形成了较为多样化的工业,并且已经呈现不同程度的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趋势,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地位仍在不断增强。

  尽管如此,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仍呈现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态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1)”显示,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重庆市、苏州市、宁波市、合肥市和无锡市10座城市排名前列,长三角地区东部城市占据其中7席。

  杨长湧认为,应鼓励长三角产业、资本、技术、管理等优质要素溯江而上,与中上游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在贸易、园区、航运、金融等领域构建高水平合作机制,为中上游地区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供支持。上游省市要成为中下游地区扩大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

  “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需要市场一体化作为保障,能够打破长期存在于地 区间的市场壁垒、政策壁垒。”在董昕灵看来,应当深入广泛调研,摸清隐形市场壁垒、地方保护存在的执政领域,适时废除不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地方产业保护政策,跨区域制定促进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规划与实施方案。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redian/2022/cjjjdbs_hjjjd_yjsshfxdn_4456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