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快讯

人是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四个哲学论断

2023-07-16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也实现了从抽象的、一般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转变。

  相比于抽象讨论人的本质,马克思更愿意讨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讨论人,还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讨论人,这是马克思青年时期颇为纠结的问题。直到1845年,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社会历史的新哲学,这个问题才豁然开朗。

  理解这个命题,就不能把人理解为具有先验不变的本质,而要看到人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无论是从生物层面强调人的欲望和冲动,还是从意识层面强调人的理性,都容易把一种永恒不变的本质加诸人。但是,所谓人的本质,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以物理学中“原子”的方式理解个人,对应着商品经济的普遍化。而从社会关系中理解人,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关系,才能丰富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发展。

  “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有肉体组织,离不开与其他自然的关系。但人与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人们以自己的生产劳动为中介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直接活在自然状态之中。

  “现实的个人”也是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这种交往体现在家族关系的构建上,进行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以及民族和民族的关系上,并最终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现实的个人”处在社会关系的动态构建中,推动着历史发展。人在生产劳动中,在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超越现有的社会关系,重构新的社会关系,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所谓剧中人,是指人是特定社会存在中的人。所谓剧作者,是指人不是消极的顺应和服从社会,而是对社会条件产生着影响。

  关于剧中人与剧作者的思想,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理论,强调人在社会之中,并形成了适应社会与构建社会的内在循环。

  “现实的个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但这个论断适应于所有社会,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则要揭示其基于历史性之上的独特性。

  “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而在以前,这些东西是只传授不交换,只赠送不出卖,只取得不收买的。”

  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社会关系中的人变成了资本逻辑的载体。资本逻辑使人成为了资本自身不断增值的手段和工具。

  资本主义的历史,还是不真正的人的历史,而是人类的史前史。人与生产资料都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和工具时,也推进着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最终走向终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的开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指称人类的未来存在状态。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的理想存在状态。

  马克思曾描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人为对物的依赖关系占主导地位;未来社会,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占主导地位。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对必然状态的超越。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为此提供了条件。如果陷入贫困之中,陈腐污浊的东西就会死灰复燃。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自由的个人,也是处于未完成状态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不是某个确定的点,而是一种永远不会凝固的状态。这是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境遇,是人类的真正解放。

  马克思关于人的讨论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论断,也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如此的深刻。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把握时代、思索未来,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尤其是关于资本逻辑统治下的人类解放问题,或者说,如何从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载体过渡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问题愈发突显而具有当代性,值得我们继续探索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kuaixun/2023/rssm_mksgyrdsgzxld_57859.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