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二手

日政府操弄民意意图削弱对核污染水排海反对

2023-08-10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7日报道,日本据称最早将在8月底把经过处理的福岛放射性污水排入太平洋,此举在日本公众当中几乎没引起任何反响。

  报道称,福岛核电站的三个反应堆在2011年3月的地震和海啸后熔毁,日本计划从这所核电站排放约125万吨水。该计划的批评者说,日本政府在国内媒体的帮助下实施了一场有效的运动,民众因此相信排放这些核废水是安全的。

  这场行动的目的是在国内争取态度摇摆者的支持,它得到一名分析人士所谓“民族主义受害论”的帮助:日本政府指责中国无视日本坚称的这项计划背后的科学性,还指责中国反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调查结果。

  日本《朝日新闻》7日称,首相岸田文雄很可能在与美国总统乔·拜登和韩国总统尹锡悦举行三方会晤后最终批准福岛核电站的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开始排污。这次三方会晤将于8月18日在华盛顿郊外的戴维营举行。

  报道称,总部设在东京的“日本绿色行动”组织的活动家艾琳·美绪子-史密斯说:“我原以为排放会推迟,所以这让人非常失望。和排放相关的许多问题——主要是太平洋岛国政府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这些国家受排放的影响可能最大。”

  美绪子-史密斯说:“日本政府不断重申,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宣布排放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安全。这种说法由媒体不断重复,直到被民众接受。”

  “普通人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反驳他们被告知的一切。我感觉,民众并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行动方针,但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抵制。”她补充道。

  天普大学日本分校的亚洲研究主任杰夫·金斯顿说,日本和东京电力公司被迫采取“转移视线式抬杠主义”,因为他们之前安抚国内民众和外国政府的努力都失败了。

  他说:“东电做得很差,没有真正咨询当地利益攸关方、渔民、附近居民和公民社会,他们没有尽职,因此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金斯顿认为,日本核工业声誉受损,因此日本开始“诋毁批评者,目的是阻止更多批评”。

  “打民族主义受害论这张牌过去对日本有用,现在似乎也有用。我认为,大多数反对排放的人还是会反对,但也有很多人拿不定主意,我认为他们会被这种新的论调影响。”他补充道。

  另据共同社东京8月8日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日就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排放入海事宜称,“我认为与渔业人士的信赖关系逐渐在加深”。对此,反对排海的福岛县渔业协会联合会会长野崎哲8日表示,“(岸田)根据什么这么说,我完全不明白”。

  野崎提及政府“在得到相关人士理解之前不会处置”的承诺,再次表达了反对排海的意见。同时称“在反应堆报废过程中,我们如何对待(处理水问题)也十分重要”。

  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张玉成和团队成员费尽了脑筋,但方案效果并不如人意。

  斗转星移,如今在权威机构公布的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上,该公司已坐拥234件专利,排在量子计算行业国内第1、国际第6。

  或经年累月在野外奔波,或一身泥土在墓穴挖刨,或拿个刷子清理出土陶片……这是人们对考古工作者的印象。

  土壤的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但土壤承受着来自农业集约化、气候变化、入侵物种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大保护力度。

  盐碱地是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是未利用土地,不包括已利用的盐碱化耕地、林地、草地等。

  作为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用“以光为尺”的三维测量技术,可以将所有光扫描过的地方形成高精度的数字模型。无论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都需要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尖兵作用。

  脑电图传感器可测量沉浸式VR交互过程中大脑的电活动,并检查用户对暗示、压力源和其他外部力量的反应。

  棉花结铃期,正是棉农们忙活的时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的棉田里,却几乎看不到人。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从出行导航到智能停放……信息技术正融入城市交通的每个角落、每一环节,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日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

  迈斯纳效应指的是超导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的排斥现象,它可以用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

  加快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基础性技术创新,在量子信息、太赫兹等世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水平,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新作为,这是中国航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ershouqiche/2023/rzfclmyytxrdhwrsphfd_59233.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