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推选

以文匯人以文通心——在皖台湾教师的追梦心声

2024-09-13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九月皖南,朦朧晨雾繚绕白墙黛瓦间。62岁的沉孟湄早早迈进教室,开啟一天的教学生活。一口自带“萌点”的“台湾腔”,让台下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是什麼让我穿越海峡来到大陆教书?答案就两个字:热爱。”从台湾广电节目主持人、杂志副总编,到“登陆”三尺讲台,如今就职於安徽省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沉孟湄如是解读她的“职业新跨越”。

  城市文化是沉孟湄的主要研究方向。选择池州这座歷史古城,被她视為“与后半生职业生涯一拍即合”的追梦之旅。

  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的九华山清晨日出时分景色。(无人机照片,2023年9月9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歷史上,李白、杜牧和岳飞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池州留下佳作名篇。“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等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

  “我喜爱诗词,闲来也会写几首。浓厚的歷史底蕴和丰富的徽州文化,这是在台湾执教体悟不到的,也让我萌生到大陆教书与生活的念头。”沉孟湄说。

  她还补充说,台湾有不少大陆各地的小吃餐馆,之前常约三两好友去尝鲜,因此来到安徽并无家人担心的“生活磨合期”。“这两年,还认识了很多在皖发展的台商和十余位在池州任职的台湾教师,我们组团去过湖南、新疆等地旅游,一切都很美好。”

  今年是沉孟湄来到池州的第六年,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关於池州城市文化的学术文章,从带学生做研究到“传帮带”青年教师,她已成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她还记得,从在台湾收到池州学院发布的人才引进邀请,到决心辞职开啟“登陆”生活,自己隻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

  “其实向往的种子在2015年就已萌芽。”沉孟湄告诉记者,彼时作為带队老师,她和四五位台湾学生一同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访学,切身感受到大陆高校完备的设施配置、齐全的学科设置以及开阔的校园环境。

  “在教学环境之外,我能明显感受到两岸青年因天然的亲近性而產生的好奇、温情与热忱。”她说,人亲、土地亲、语言亲,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最真实。

  两岸同文同种,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岸同胞的根基。“文教交流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教师在大陆任教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沉孟湄认為,台湾教师作為高知识群体,可以更客观看待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大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

  她举例说,池州学院办理了医疗保险,并提供“拎包入住”的公寓单间,从打印机、电脑,到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

  在沉孟湄办公桌的显眼位置,除了悬挂的一封封来自学生们的祝福贺卡、各地旅游“打卡”照,还有一沓厚厚的荣誉証书:优秀教学质量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赛証书、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奖状……

  她将这些追梦路上的“绽放”归功於“大陆味”和“台湾风”融合相通。沉孟湄如数家珍向记者讲述诸多细节:将台湾媒体行业工作经验与实操案例放入“视听语言”“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中,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為提炼“池州城市IP”,她与学生们实地考察十多处地标并梳理报告等。

  “我觉得中国文化中最美的字就是‘融’。”沉孟湄说,两岸同胞携手圆梦、彼此融合,就能让中华文脉得以传承。

  作為师者、学者、文化传播者,沉孟湄坦言未设“退休时间线”,而是期待能有更多时间深耕“快乐事业”——在将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脉娓娓道来过程中,收获找寻中华文化记忆的获得感、荣誉感,这是“幸福且快乐的”。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tuixuan/2024/yw_rywtx__zwtwjsdzmxs_7966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