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快讯

博士毕业十年以来惟有读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2023-08-10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博士毕业的时候,因为年龄偏大,结婚是当时最紧迫的事情。我们抓紧时间装修房子,赶着结婚。完婚之后,孩子如期诞生。孩子在三岁以前,岳母帮带。这三四年所有的工作都是新鲜的,从装房子,生孩子,养孩子,到备课、上课,带学生,接课题,做研究,都需要应付,而时间则是零碎的。在这几年里,其实惟有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其他事情都难以完成。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岳母离开我们回乡。我们自己带孩子。孩子在学校的时候还好,中间的时间可以做一点自己的事情。但是一到家,特别是假期,时间完全都投在孩子身上。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陪孩子。孩子精力旺盛,中午也不休息,年纪小的时候,她又不让我们休息;稍大了我们可以午休,孩子自己玩她的。即使如此,一天下来,已经累得不行,根本没有余力来做其他的事情。空余拿本书翻翻而已。

  孩子读到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家离学校较远。早上送,中午接;吃完饭又送,下午又接。尤其是下午2:30上课,4:05分就放学,中间间隔的一个多小时,除了读一会儿书,你连走动到其他地方都得赶紧忙慌,更别奢望要做什么别的事情了。一个学期下来,我精疲力尽,只能给孩子找午托园。于是早上送,下午接,女儿在校的时间,就可以做一点自己事情。还没有做出什么的时候,二女出生,哈哈……时间进一步碎化。我除了利用零散的时间读书,还能做什么?根本静都静不下来。

  时间非常零碎的时候,我连文章都读不下去,可见自己是个多么沉静不下来的人。这时候我怎么办呢?我甚至选择读诗,来填充琐碎的时光,读徐志摩,读林徽因,读闻一多,读穆旦,读艾青,读余光中,读海子,读顾城,读舒婷,读北岛,读木心。从自己心目中的名家读起,慢慢地读到穆木天、洛夫、梁秉钧、沙鸥、流沙河、西川、欧阳江河、向宇等,其实都是名家,只是自己以前闻所未闻,不甚了了,以为不知名而已。我只能如此,利用零碎的时间,读“零散”的书,读一首是一首,读一本是一本,也弥补我中学时代,未曾接触过现代诗作,只读过几本世界文学名着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遗憾。

  我读诗是从外国诗作开始的。除了雪莱、拜伦、济兹和华兹华斯等经典的英国诗人作品之外(在这十年里,我有一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主要时间和精力也是在读书,较为集中地读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驻外使节的笔记,如刘锡鸿、黎庶昌、张德彝、曾纪泽、蔡尔康等,及不同时期国人在海外的经历游记,如徐志摩、朱自清、巴金、杨绛、费孝通、萧乾等在欧洲,特别是相关英国的作品),我阅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蓝色花诗丛”,作者包括英国的布莱克、艾略特,法国的缪塞、波德莱尔,美国的朗费罗、弗罗斯特,西班牙的洛尔迦,印度的泰戈尔等。读外国诗作,总有一种隔阂进不去的感觉,所以获益不多。不像中国的诗人和作家,一读就获得启益,即使像半懂不懂的诗作,仍然感觉到有所收获。

  华语的文学作品,我从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世纪文学60家”切入。这套丛书,既考量专家的选择和评选,也尊重读者的参与和评分,我对文学的理解也是从二者看待(这种观点兴许就是受这套丛书的影响)。无论如何,我十年来的文学门径,就从这套丛书入手。刚开始以排名前二十为准,在学校图书馆里借到哪本看哪本,不分先后地读了鲁迅、张爱玲、沉从文、老舍、茅盾、贾平凹、巴金、曹禺、汪曾祺、徐志摩、莫言、王安忆、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戴望舒、梁实秋等,因一时借不到前二十者,有时也顺手借前二十名之外者的读。同时还读了王小波、三毛、龙应台等的散文。大体每读一书,都折服于每位作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和才情,自然也深得益处。

  因为在高校当教师的职业原因,我的阅读更多的是学术着作。我秉持读经典的原则,一字一句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阅读,并做相应的笔记。当然每个阶段的喜好不同,或读人类学,或读民族学,或读历史学,或读社会学,或读哲学等,不一而足。大抵每读一本书,或多或少都有收获,尤其是在自己一直研究的文化传承和实践记忆领域,所读之书,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我工作后,张新民老师曾经跟我讲:要培养自己站起来能做事,坐下去能读书写文章的能力。事实上,我既不能做事,也写不出文章,是一个多么无法静心的人,只得以读书消耗自己。

  幸运的是,毕业后我在一个不好不坏的大学当老师。“大学”要加双引号,一方面学校面积确实大,又是所在省区地方院校的老大。学生多,教师多,领导多,学科多,称得上是个“大大”的学校。所谓学,并非不学无术的学校,而是有一定的学统,不同时期都有做真学问的学者。在这样的大学校里工作,因为人多,所以轻易不会受到关注,这样就没有人盯着我做事还是读书。又因为人多,各种情况参差不齐,所以我按照自己的路径读书,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也大体能够在同龄人中较好地应对工作。

  因为博士期间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脑力体力头发上都透支了许多,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博士论文的成果够我吃蛮长时间的老本。首先,就博士论文,在毕业的那年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这对一个不好不坏的学校来说,十年前显得较为重要,因为当年我们学校能够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仅有6项。后来才知道,那时系主任院领导都比较宽待我,让我多留一些时间做科研。这个课题对我的经济帮助也很大,虽然只有8万元,可学校1:1配套。16万块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差不多是我当年工资的10倍,几乎可以算成10年工资的总和。像我在经济上没有太多追求的人,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也就缺乏有意识地去挣钱的观念,只管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读书。随后,我的博士论文大多数章节都改成文章,其中有几篇论文发表在学校认可的好刊物上。于是,顺利地评上职称。这也是我获得自在读书,以及能够读书的一个重要条件。

  想到写这篇总结,原因在于两个月前,我基本完成了两项繁重的科研工作任务。一是《马宗荣社会教育九种》(暂定)的校勘整理,另一个是清水江文书整理与考释。我现在能记忆的,从最后期限的那个暑假开始,我没有一天空闲。整天不停地在校对,校对,校对,许多时候校勘稿子到两眼发直。眼睛胀痛,腰背酸疼这些生理的煎熬不说,把自己的头脑校得木木呆呆,甚至于想到校对文字就头痛,出现翻胃想吐的感觉都有。可这些工作已经都到最后期限,不能推脱,不能松散,于是硬着头皮反复的校改。这个过程非常煎熬,于是产生要回头去总结十年以来读书学习教学科研经验的念头。每一次校对完成稿件,我都情不自禁地在打印本末页庄重地表达当时的喜悦之情。其中一册就连记了三次:“2019年8月9日早上8:49校完纸质版。散步去(画了个笑脸)。”过了二十天又写道“8月29日上午校改完电子版,吃饭去了,好高兴”。当天在不同的位置写着:“这次校勘,赶时赶工,整个暑假片刻未停,校得简直木了头脑,只差没有吐血了。2019年8月29日于西校区图书馆。”如此三番几次地记录阶段性的“完工”,伴随着“散步”与“吃饭”,不仅体现自己仿佛此事未完成之前不曾散过步吃过饭一样的心态,其轻松愉悦,释然之情也在字里行间溢出。

  前面道出的校勘苦楚,事实上仍然还是在读书。这样的读书,无非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十万百万文字,像仇人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比对,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标点符号地打磨推敲,修正攻错,且反反复复地校雠,就像不放过一个仇敌一般。这是一次刻骨铭心,刺彻心扉的阅读。过程的艰苦,以至于让我想到回顾毕业后十年来的阅读生活。

  教学上对我的阅读积累促进也很大,受益颇多。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在历史学本科高年级开设“贵州历史文献专题研究”,因为教学需要和个人兴趣所在,经眼过手不少贵州文献,具体包括汉籍和少数民族文献二部分。而学生完成的作业是撰写典籍提要,拓展了我对贵州文献资料的不断认识。一是中国史硕士生的“地方文献与区域社会史”课程,除了我主讲贵州地方文献之外,要求学生阅读历史人类学、新史学、微观史学、区域社会史的代表性着作,所列的必读书目,大多数自己先读,小部分与学生同时阅读,并在课堂上讨论对话。还有民族学硕士生的教学,无论开设什么课程,阅读经典着作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曾经集中研读过的专题有礼物、仪式、族群认同、记忆、民族志写作、田野调查法等。受学院安排,开设的“文化人类学概论”,又逼促我读了一些中外的概论性、教材性的书籍。不管什么课程,批改学生的作业,读书报告,也是一种特别的阅读,一直在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

  十年来,我常常因为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而感到特别辛苦,当然也感到快乐和满足。辛苦是每一届的三年陪读里,每个阶段所要面对的事情各有繁难。从研一读书,研二毕业论文选题,研三撰写学位论文的整个过程中,从不会写学术论文到教会。其过程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校改,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标点符号地订正,到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少则一二遍,多则三五遍,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觉得很累,然而又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所在,不得不忍着耐性好声好气地陪学生成长。许多时候,我跟同学们开玩笑,自己是一个主张阅读第一流着作的人,而你们初写的文章,却未入流,还必须得一字一句,不止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地阅读修改。当然,在这个辛苦的过程里,也是我获得快乐的过程。因为我深切的感受到,大多数同学在这样一点一点的陪伴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成长,从不会写学术论文,到会写,乃至写出较好的学位论文。见到有的学生自己能够自如的发表论文,并在比较高层次的刊物发表,以及在相应的工作岗位比较自在自得地发展,甚至看到一些同学工作后的优秀表现时,我很高兴。

  从反复细读学生的作品中,我时常感受到细致入微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惟有深入研究者才能提供,也是其他着作所得不到的阅读体验。原因除了学生的认真勤奋,刻苦钻研之外,还有在讨论毕业论文的选题时,我拒绝学生作泛泛而谈,了无新意的选题。这种苦中有乐的阅读,是其他阅读方式没有的、无法替代的一种体验,过程中也常常满足自己别样的成就之感,所以年复一年,一届一届地坚持。

  有了孩子之后,大约从女儿能完整说话开始,我们就没有间断地给她读书,特别是睡前阅读。到她养成习惯的时候,几乎一晚都不落下。陪孩子读书这一过程,填补了我自己小时候缺乏有效课外阅读的体验,补充了我在这方面认知的不足和缺失。使我初步知道儿童文学领域,特别是中外的经典儿童文学和优秀图文绘本,诸如叶圣陶、陈伯吹、老舍、严文井、金波,包括曹文轩、杨红缨等的作品,以及图文绘本“中国记忆·传统节日”,《西游记》《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海外的优秀图文绘本则如“小兔汤姆成长的烦恼图画书”“玛蒂娜系列”“神奇校车”“不一样的卡梅拉”“小侦探尤莉亚”“派老头和捣乱猫的开心故事”等等。

  生命成长的历程,新的体验是学问长进的重要法门。尽管张新民老师在我读硕士的时候经常提及,可自己当时还不能真切地理解个中道理。而我当爸爸之后,这个体会异常深切(实践记忆理论的开出,得益于生命体验处甚多,即是一典型例子)。奶奶虽以98岁高龄安然离世,但却是我真正接触到亲人生死离别的恸感,也真切地接受了衰老与死亡的课程(这是想写一年总结的初衷)。因为生命历程的不容易与复杂性,我总感到生活很紧迫,惟有读书的时候,才排遣得了这种感受,藉此获得片刻的平静和闲适。因为我不习惯于繁忙的生活、紧迫的日子,缺乏应对突如其来变故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的阅读,也是一种逃避,自己悄然躲避于阅读的羽翼之下,退避到阅读的天地之中。

  十年来的阅读,其实我只是在应付:应付生活,应付老师、学友、学生、孩子和自己。也惟有读书,才能勉强应付得了大家和自己。大概而言,我是老师的学生,学友眼里的书徒,学生的学伴,女儿的书童。这些都构成了我博士毕业后,十年阅读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显然,博士毕业十年以来,我惟一能够维持,不断坚持的事情,就仅有读书。无论是乐而为之的自觉,还是被迫被动的阅读,不管怎样,十年来的读书生活,已经成为事实。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qichekuaixun/2023/bsbysnylwydssyjlbqds_59250.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