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e线微评:是谁在“培养”孩子玩手机

2024-06-04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山栀子)去杭州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动车经停天门南站时,我旁边落座的是一对爷孙。男孩约摸六七岁模样。一上车就开始哭闹个不停。原来,是随身携带的玩具手枪因仿真在安检时被警察没收了。孩子怕警察,却不怕爷爷,又哭又闹折腾个没完。可是,一听爷爷把手机给他玩,立马安静了。

  如此幼小的孩子,玩手游的熟练和痴迷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关接着一关,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就这样,从十点多一直玩到中午一点半,直到手机没电。大约充电了半小时,又接着玩起来,到站湖州,要下车了,游戏还没有玩完。

  这一路,孩子过瘾了,爷爷也省心了。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爷爷随手拿起了座椅上的高铁杂志读起来,专注的样子,给人一种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感觉。还有,他在给孙子在淘宝上搜索不到“玩具手枪”时,告诉孙子网上没有玩具手枪卖,这样的网店无法注册或者会被查封,可见这位爷爷的“经验”超出了一般的老人。

  可是,这样的爷爷为什么对孩子如此幼小就沉迷手机游戏却视而不见、不加干涉呢?我真的很担忧,如此下去,这个孩子还能有多少心思作用于学业。为什么留守儿童群体的“手机沉迷”问题普遍深重?这对爷孙就能说明问题。细细想来,生活中这样的“爷爷”太多了,这样的父母可能也不会少。在孩子哭闹或是撒娇面前束手无策时,手机就成了最好的手段和工具。

  在孩子最具模仿力和学习力的童年时期,从成人沉迷的“榜样效应”,到毫无节制的“切身体验”,孩子的“手机游戏”的习惯和功夫就这样被很快培养出来了。某一天,当我们在感叹“都是手机惹的祸”时,其实,最根本的“祸端”源自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jinriqiche/2024/exwp_ssz_py_hzwsj_74668.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