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日日新·向未来”媒体融合专家谈】张勇东:打破全媒体环境下智能传播“

2024-02-2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是阶段发展的新起点,是我国媒体融合进入到深水区继续攻坚克难的转型。在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线日,“日日新·向未来”2024媒体融合发展大讲堂在昆明开幕,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形成全程、全效、全覆盖的智慧全媒体传播生态聚智汇力。

  会上,人民日报社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勇东围绕“全媒体环境下智能传播技术体系”的主题进行主旨演讲。

  张勇东指出,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已经经历过四次传播革命,分别是由语言、文字、印刷术和电信技术的出现而引发的。目前正在经历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而引发的第五次传播革命。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新的媒体形态被概括为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媒体,分别突破了传播的时空尺度、物理尺度、主体尺度和功能尺度。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全媒体特性导致有害虚假信息泛滥且伪造精良、迷惑性强,传播迅速,负面舆论影响广泛,可能造成严重的舆情事件,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重大挑战。

  张勇东认为,AIGC技术将成为传播革命的新的推动性力量,人工智能技术要赋能智能传播全链条,包括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和反馈的各个环节,通过发展智能传播技术体系掌握舆论主导权和主动权,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挑战一:信息内容的伪装对抗性。全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虚假信息和隐晦信息泛滥,像迷雾一样对信息的理解形成干扰对抗。“要如何拨开迷雾,认识信息的本质、事物的真相,这就需要在伪造对抗环境下,通过跨模关联、内在关联和外在关联,建立多模态多层次的信息关联机制对抗内容伪装。”

  挑战二:心理认知的自我保持性。通常情况下,公众只关注自己喜好的传播内容,将自身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现有传播技术主要是推荐算法,然而推荐算法的本质是被动迎合用户喜好,传播的本质是主动影响用户认知,两者并不相符。因此必须建立能够穿透信息茧房、影响用户认知的新技术路径。据此,张勇东提出,“我们的技术路径是,首先根据传播目的进行可控内容生成,创作出意识形态正确的信息内容。然后针对传播对象进行渐进式增量推荐,同时利用其周边群体进行协同推荐,穿透传播对象信息茧房,实现渐进式、群体式的认知影响。最后根据传播对象的反馈,进行实时交互引导,进一步强化认知影响。”

  【开年媒体融合“第一会”】融媒时代如何“玩转”自主可控平台?传媒大咖来支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jinriqiche/2024/__rrx_xwl_mtrhzjt_zyd_dpqmthjxzncb__69482.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