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高质量园区加持科技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3-08-04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协同发展情况。近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津冀的协同联动,扎实推动协同发展战略在

  随着京津双城联动不断深化,京津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业、科技、生态等专项合作协议。天津港在北京朝阳区设立服务窗口,延伸港口和口岸服务功能。搭建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开通运行至北京平谷集装箱班列,京津冷链物流园投产运营。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建成。京津城际精准实施“一日一图”,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创新生态培育,推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津滨海-科技园等合作共建园区建设。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了天津滨海-科技园,探寻天津的“科技密码”。早在2016年,京津两市政府便签署了《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如今,该园区已具备可观的规模,园区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已建成产业载体70万平方米,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400余家,截至2022年底,园区吸引入库国家及科技型小型企业208家、国高新140家、雏鹰企业120家。

  目前,该园区已形成“3+1”主导产业格局,智能科技方面有科芯、致导、北方汉王、联汇智造、飞图同辉、国通物联等企业;生命大健康方面企业有海河生物、百川生物、峰成医药、橙意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包括和能人居、煜伏光伏、洪发生态等。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项目于2015年正式揭牌启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等360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累计培育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2家,规上企业18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科技企业占比70%。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知识产权1000余件。

  促进科技高质量发展,是保定创新中心的使命之一。据了解,该中心联合重点入驻企业共建“生物医药(细胞治疗)创新实验室”“计量检测实验室”“软件检测公共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关键材料体系生产检测实验室”等专业技术公共实验室,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产业服务支撑。

  除了园区建设外,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及所属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河北保定设立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在北京设立技术研究院,负责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工作,推动形成“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

  走访中北京商报记者看到,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聚焦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等重点产业链,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不断深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jinriqiche/2023/gzlyqjckjcyjjjxtfzmsxtj_58879.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