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二手

关于典雅的近义词是什么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2024-03-06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有人形容竞业禁止协议就像是一种“卖身契”,不签署可能会导致无法获得工作机会,但一旦签署进入职场,就意味着将失去“跳槽自由”。这种情况在职场上屡见不鲜。比如一个月薪仅1万左右、刚入职8个月的新人,离职后被迫赔偿26万;又比如一位刚刚毕业、底薪只有6000元的大学生,工作仅一年就被索赔44万;还有一名曾经获得股权激励,已在公司辛苦工作了4.5年的员工,被要求支付高达450万元的赔偿……

  这些案例引发了人们对竞业协议的质疑和讨论。竞业协议应当保护公司的商业利益,但也需要平衡员工的合法权益。在执行竞业协议时,需要考虑到双方的实际情况,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公平合理。

  这些年轻人曾经是拼多多的员工,他们在竞业期内选择离职并加入了新公司,却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而被拼多多起诉。竞业协议虽然不算新鲜事物,但现在几乎所有大型企业都会使用竞业协议来避免离职员工在一段时间内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公司的商业机密,也能阻止其他公司“挖墙脚”。以前,竞业限制主要针对公司高管,但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竞业限制已经波及到普通员工,甚至实习生身上。

  一些人因为遵守竞业协议而收到赔偿,但更多人对竞业协议感到忐忑不安。毕竟,大多数普通打工者难以承担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赔偿费用。在竞业限制期内,离职员工几乎无法重新进入原本的行业,其前途受到严重影响。原本清晰明确的竞业协议边界正在不断扩大。

  这样一纸协议究竟是为了留住人才所设立的“高墙”,还是在限制人才流动方面扮演着“卖身契”的角色?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讨论。

  最近,拼多多的竞业协议再次成为职场人热议的焦点。多名离职员工质疑拼多多的竞业协议在限制范围和索赔金额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位离职员工表示,她在2022年7月毕业后入职拼多多,月薪约1万元。但在2023年3月离职时,根据竞业协议,被索要26万元赔偿费用,因在竞业期内加入了其他互联网公司。另一位离职员工,在拼多多工作了4年5个月并获得股权激励后,入职新公司后也被起诉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要求返还接近450万元的股票收益。还有一位员工称,他在2022年以应届生身份正式成为拼多多员工时,被要求签署竞业限制协议,否则可能无法转正。

  据报道,几乎所有拼多多员工在入职后都会被要求签署竞业限制协议,并在离职时签署《竞业限制通知书》。竞业协议作为《劳动合同法》中明确的条款,其核心目的是保护商业机密和防止不正当竞争。尽管该法律规定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且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保密义务人员,但在实际操作中,越来越多的员工被纳入竞业限制的范围。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竞业限制已经下沉至应届生和实习生,更多行业和公司也在推行竞业协议。在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多起企业通过竞业协议成功索赔的案例。虽然竞业协议看似是双方自愿的博弈,但实际上许多员工常常陷入不得不签署的境地。不签署可能意味着失去进入大型公司的机会。一些员工爆料,公司在关键节点强迫员工签署竞业协议,如“不签署将无法获得股票”或者“不签署将无法获得离职证明”等。

  许多拼多多员工担心,签署竞业协议可能给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埋下隐患。他们认为自己并非高级管理人员或高级技术人员,也没有接触敏感商业机密,而所涉及的商户信息和联系方式可在公开渠道获取,因此不具备保密价值。此外,他们指出在新公司从事的工作内容与在拼多多的职责并不相同。

  相反,拼多多认为员工的工作涉及商家信息、商品供货价和平台运营规则等核心商业机密,符合竞业限制的必要性。然而,一味将普通员工甚至全员视为竞业对象可能过于苛刻。

  根据《劳动合同法》,雇主在竞业限制期内应向员工支付补偿。若员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则需向雇主支付违约金。虽然法律规定竞业补偿不得低于员工在职工资的30%,但拼多多似乎选择了最低标准,导致员工的竞业补偿几乎都只有月薪的30%。这对基层员工来说,每月几千元的竞业补偿不足以覆盖日常生活支出。

  另外,拼多多的违约金标准是员工离职前12个月年度税前总收入的2倍,对于不满12个月工作的员工使用了其他计算标准。这种不一致的计算方式会拉大公司补偿与个人赔偿之间的鸿沟。据称,拼多多经常顶格索赔,有员工面临数百万的违约金。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行业的头部企业中,引发员工质疑。

  例如,宁德时代曾要求毕业生签署高达100万元的竞业限制违约金,引发广泛争议。在竞业协议的执行中,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权益保护和公平性仍需要进一步审视和完善。

  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公司支付给前员工的补偿并不考虑期权、股票等价值,这使得期权成为单方面限制员工的筹码。尽管竞业限制补偿按最低标准给付,但一旦违约,却可能面临顶格索赔。这引发了对竞业协议到底是离职福利还是霸王条款的质疑。

  此外,竞业限制涉及的竞争公司范围过于广泛,几乎封锁了打工人的出路。拼多多的竞业限制通知书列举了众多竞争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京东集团等行业巨头及其关联企业。这意味着拼多多的员工如果想要跳槽,可能只能选择暂时离开整个行业。对于从事技术类工作的员工来说,受限于竞业协议可能会导致职业生涯出现断层,需要放弃积累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转行,对基层员工的前途产生重大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泛用和滥用竞业限制给自由流动的技术人才带来障碍。相比之下,在国外,竞业协议的使用相对克制。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州颁布《自由工作法案》,全面禁止低收入员工签订竞业协议。其他地区如俄克拉荷马州、北达科他州和纽约也表明反对竞业协议。加利福尼亚州更鼓励员工跳槽和公司挖角,硅谷更没有竞业限制。这种对比让国内互联网从业者感慨,因为竞业协议可能会阻碍技术人才的自由流动,而不利弊大于利。

  竞业协议是雇佣关系中的一种法律约束,旨在限制员工在离职后从事与前雇主相竞争的活动。避免竞业协议带来的风险,首先要在签订合同之前仔细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条款。要特别注意约束范围、时效性和赔偿等内容。

  其次,与雇主协商协议中的具体条款是很重要的。可以尝试就约束范围、时效性和赔偿进行商议,确保双方都能接受并遵守这些规定。此外,也可尝试在合同中加入一些灵活性条款,如转岗、地域限制等,以减少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最后,在离职前要提前咨询专业律师,并确保自己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如果有必要,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来挑战竞业协议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要诚实守信,避免违反竞业协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损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ershouqiche/2024/gydydjycssmzgsjwyzmk__70206.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