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汽车

靠打赏收入交学费、传承非遗戏曲“00后”泗州戏传承人登上央视

2024-08-02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泗州戏救赎了我,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也在救赎泗州戏”。即将读大四的“00后”贡健强自幼苦学泗州戏,14岁就成为泗州戏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他边读书、边唱戏、边攒钱,18岁时组建起一支泗州戏剧团。在线下演出缩减的情况下,他开辟@泗州戏贡小玉(筱玉麒麟) 抖音直播间“第二舞台”,传承、传播泗州戏的同时,也通过打赏收入解决了学费等燃眉之急。最近,他还接受了央视《开门大吉之南腔北调》的节目录制邀请,即将带泗州戏走进更大舞台。

  8岁时,贡健强在蚌埠家乡第一次听到泗州戏,就被其独特的唱腔所吸引。泗州戏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地区。在民间它又叫“拉魂腔”,有着“一曲拉魂腔,千里淮河浪”的说法。在那年,贡健强通过各种方式自学泗州戏。第二年这个剧团再次来到他们镇上,贡健强毛遂自荐,唱了一段自学的唱段。剧团觉得他有天赋,同意他跟着一起唱戏。

  对于贡健强学戏,家里人并不支持,怕他认真起来要考艺校,家里出不起钱,同时也担心学戏后将来的出路。贡健强只得边读书边自学唱戏,经常早上5点多偷偷跑出去唱戏。13岁那年,贡健强的原生家庭破裂,他又找剧团搭班演出挣学费,吃尽了苦。14岁时,他参加了第一届苏鲁豫皖四省青少年拉魂腔大奖赛,拿了金奖,有5000块钱奖金,同年他还被评选为泗州戏非遗传承人。

  一直到考上大学,贡健强都在一边读书,一边跟着剧团演出。他唱的是男旦,除了要平衡学业和戏曲,还要面对外界的不理解以及变声期等困难。尽管如此,他对于泗州戏的热爱从未减退。后来,他又多次参加“国戏杯”等戏曲大赛,并屡次获奖。

  2023年,还在上大二的贡健强用自己积攒下来的3万多块钱成立了“蚌埠市玉麒麟青年泗州戏剧团”,19岁的他就承担起了团长的责任。带剧团并不简单,他下这个决心,一方面是想培养泗州戏新人,不想让新人再受他受过的苦。15岁的时候,他出去搭班演出,唱了9天,18场戏,其他人每人分到2000多元,他只分到了300元,远远不够下个学期的学费和书本费。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他因为这件事在街上痛哭。

  另一方面,他学戏之初就听过“泗州戏活不过十年”的议论。目睹泗州戏近年来的发展问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泗州戏的传承。他剧团的十几个成员中,很多年轻演员是他从抖音上挖过来的,不少年轻演员和他一样还在上学,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他8岁那年遇到的那个泗州戏剧团,后来因为接不到戏而解散了,76岁的老团长也被贡健强拉到自己的剧团里。

  去年,剧团的演出还比较多,政府的“送戏下乡”一年有300多场,他们一天唱两场,每个人能分到140多块钱。然而今年因为各种原因线下演出减少,有些演员生活难以为继,萌生了退意。这时,贡健强想到了抖音直播。他从18岁起就在抖音发视频、直播,此前剧团在线下演出时,也会同步在线上开启直播,网友们的反响很积极,不时还有人留言问:“什么时候再播?”

  贡健强的大学专业是“网络与新媒体”,做直播可以说是“专业对口”。很快抖音直播间成为贡健强和他的剧团的“第二舞台”。直播间里人数最多的时候能有近4000名观众,一开始以老年观众居多,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网友也开始驻足。“我十岁就听泗州戏了,现在都五十一了。”“虽然不了解泗州戏,但听着真好听!”在贡健强的抖音视频下,总有观众情不自禁地留下对这个年轻剧团的赞赏。

  直播打赏收入为贡健强日常生活和剧团运营提供了实际的经济帮助。近年来,他脱离了原生家庭,在经济和生活上完全独立,要自己挣学费、生活费,还要维持剧团运转。在线下演出减少的日子里,直播打赏成了他最稳定的一笔收入,每月少则1-2000元,多则5000元左右,这帮助他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此外,许多商演机会也通过抖音私信找来。“因为你,我知道了泗州戏”“我们家乡的泗州戏后继有人了”,这些留言都让贡健强觉得很骄傲、很自豪。

  前不久,贡健强受邀参加央视《开门大吉之南腔北调》节目,届时他会代表泗州戏出现在央视舞台上。即将进入大四,贡健强希望带着剧团把直播做好,把收入稳定下来,给剧团里的年轻人稳定的回报。已经在全国多地参加过比赛的他,也希望带着他的剧团走向大江南北,让更多人知道泗州戏。

  暑假期间,一些学生会通过找兼职来增加收入和社会经验。人民网“求真”栏目整理了兼职容易遇到的陷阱,提醒大家提高警惕。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花园,只要踏实工作,年底还会获得近20万元的户均分红。收集奶盒、塑料袋等可回收垃圾,可凭借相应的积分在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兑换相应的日用商品,甚至还有可能因此在当地银行享受到额外的贷款优惠政策。

  盛夏七月,万物热烈。在扎曲河上游,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名的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各族儿女身着节日盛装、手捧洁白哈达,迎接八方来客。

  近年来,湖南永州市蓝山县犁头瑶族乡犁头村大力发展粽叶种植,巧打生态牌,让昔日不起眼的小小粽叶,变为瑶山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

  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冈上镇下满滩村,年逾六旬的于国忠跨越2000余公里,从内蒙古来到江西,终于见到了分离60年的亲人。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SUVqiche/2024/kdssrjxf_ccfyxq_00h_szxccrdsys_77475.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