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汽车

有关王江泾派出所网友会怎么评论?

2022-12-28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提出了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要求,集美区委组织部紧扣“治理现代化”推出“红色物业”点亮美好生活项目,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向小区、物业行业延伸,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聚合力、解难题,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协调运转。紧盯关键环节、关键小事、关键短板,通过物业党员负责人挂职、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等具体举措,将“薄弱点”变为“着力点”;率先在38个城市社区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率先全市成立物业行业党委,将“空白点”变为“新亮点”;率先全省探索将业委会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快推进民生实事落地,将“需求点”变为“发力点”。

  加强对物业的引导,明晰物业服务企业角色定位,有效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目标,物业聚焦主责主业推出“三门工作法”等特色机制,主动认领党建服务项目47个,举办活动250场,服务群众23万余人次。打造“红心管家”等物业志愿服务队149支,排查安全隐患490余个,推出“红邻会客厅”等议事协商平台83个,推动物业服务提质增效,实现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办。激活小区居民自治内生动力,涌现出红树康桥小区花婆婆、康城二里小区青年党员邓惠森、宁宝世家小区退休老师王吉春等先进典型。相关经验被《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社区报》《中国城市报》等官方媒体刊载。

  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作为最高两院指定的18个试点地区之一,集美区政法各机关积极响应中央的改革部署,发挥福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优势,创新确立“认罪越早、从宽越多”刑罚评价理念,实行阶梯式从宽量刑方法,即按照侦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分别给予最多减少基准刑30%、20%、10%的从宽幅度,破解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不愿认罪”的司法难题。目前,阶梯式从宽量刑方法被最高司法机关确定为办案依据、相关案例被最高法院确定为指导性案例、改革经验获最高法院交流推广并在全国10个省份落地实施。

  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辖区被告人主动认罪服法已成为常态。一是提高侦查效率。将“认罪越早从宽越多”内容在公安机关审讯室上墙,做好审讯前认罪教育工作。犯罪嫌疑人主动认罪率从2017年37.7%提升至2021年83.0%;二是提高起诉效率。检察机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从2017年42.9%提升至2021年90.6%;三是提高审判效率。法院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由2017年41.2%提升至2021年91.0%;四是提高在押人员认罪率。管辖全市三个区的厦门市第三看守所自2022年6月起在监所内开展“认罪越早从宽越多”宣传教育,仅一个月即新增119人认罪,认罪率由57.0%提升至78.3%。

  为破解社会面巡防普遍存在的巡逻队伍协同配合不紧密、巡逻管理归口不统一、见警率不高等问题,切实提高公安机关驾驭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2020年5月,集美公安分局整合巡特警反恐大队、派出所、社会三级巡防力量,构建情、指、行一体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动态复合型三级巡防体系,推动全区社会面治安防控持续稳中向好。第一级巡防由巡特警专业武装巡逻组组成,承担31类重大警情快速处置任务,实行“巡处合一、动中备勤”的勤务模式,覆盖全区2大片区、18个巡防区和54个必巡点;第二级巡防由派出所巡逻组组成,承担社区网格化巡逻任务,覆盖全区25个巡区;第三级由各类群防队伍组成,承担重要警情先期处置任务,覆盖全区68个社区和14个重点部位。

  一是加强装备保障,巡逻形象更佳。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建立巡防装备更新体系,有效提升巡防队员自我防护能力和巡逻形象。二是加强力量保障,群众见警率更高。整合新增121%第一、二级巡防队伍人数,发动组建第三级巡防队伍98支1500余人,全区任意点位已具备30分钟50名警力到位的能力。2022年全区刑事警情降幅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加强科技保障,指挥调度更优。创新应用可视化平台、“互联网+”等6个系统,实现对全区三级巡防力量的智能定位、临时圈讲、实时调度。四是加强素质保障,社会协同度更强。建立由巡特警组织、派出所发动的社会巡防力量培训机制,深入学校、社区等送教上门,真正实现三级巡防体系共建共治共享。

  集美区持续探索社会治理机制体制创新,成立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打破部门壁垒,将区级社会治理责任单位全数纳入体系,设立5个职能组和15个专项组,整合9个原有指挥中心,建设“多平台合一”的“智慧集美”平台,选聘、招聘、整合2000余名网格员落位全区713个网格,推动100余名区属执法队员下沉镇街综合执法队,着力打造党委领导“一统揽”、智慧集美“一平台”、高效指挥“一中心”、全科处置“一网格”、高效响应“一支队伍”、精细治理“一揽子方案”、协同运转“一套机制”和科技支撑“N+应用”新型治理格局。

  集美区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聚焦群众关心关切,召集5个部门开展联合整治,“十里长堤”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美”,协调推进16个停车场新建投用,新增停车位2299个,率先全市建设交通信号配时中心;聚焦治理痛点难点,强力推进违法侵占收储用地攻坚整治,清理整改土地50宗共计2886.87亩,大力开展城中村小产业隐患排查整治,清除整改生产、消防隐患80余处,清理取缔垃圾回收站点29个;聚焦创城基层基础,推动12个农贸市场文明创建迎检能力提升改造,完成三大片区350.1公里排水管网和20条主次干道及商业大街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完成“1126”城市管理精品样板打造工程。

  后溪镇龙山社区高铁阳光花园小区从建强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三驾马车”入手,探索构建“机制邻定”“矛盾邻解”“难题邻管”“服务邻选”“成果邻享”等五邻共治的小区治理工作法,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有机融合,链接多方资源、引导小区治理,搭建小区自治平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小区难题,努力打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小区治理共同体。

  实现党建引领系统化。推动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 “一肩挑”,扩大业委会中党员占比,监督业委会正确履职并引导其制定完善业委会议事规则,解决小区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21个。

  实现小区治理制度化。建立“居民-楼栋长-网格工作组-小区治理联盟-小区治理顾问”和“党员-楼栋党小组-小区党支部-社区党总支-镇党委”的双网五级联动工作机制。

  实现居民自治实体化。建立小区治理多方联动机制,搭建自治平台,解决车辆乱停放、楼道乱堆杂,公共设施破损等问题29个。发挥云姐暖心工作站、云哥老铁服务站和云上红色广播站“3个云”平台的调解教育功能,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11个。

  集美街道持续传承以嘉庚精神、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特征的“一精神三文化”内涵,以“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和“党政认可、群众满意”为导向,打造全时空守护群众的新时代“枫桥式”街道。通过社会治理中三个微小创新,取得大成效。1、54321工作法:纠纷原则上5分钟内到达现场;4分钟内搞清问题;一般问题30分钟内解决;复杂问题2小时内解决;重大问题1天之内提出解决方案。2、平安信息员机制:以楼栋为单位,组织热心市民加入平安信息员队伍,变“单枪匹马”为“团体作战”。3、网格网点机制:在原有的“网格”上,再设置100个“网点”,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点、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格局。

  一、党建引领,奏出时代“最强音”——54321工作法成效:1、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对处置问题既能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快速处置。2、提升基层工作氛围。通过持之以恒的贯彻54321工作法,形成工作惯性,基层工作氛围不断向好。

  二、提升自治,绘出专群“同心圆”——平安信息员机制成效:1、有效分流12345平台投诉量,有效节省行政资源。2、培育了一大批平安群众,为以后举办重大活动储备好有效的群防群治力量。

  三、网格治理,做好群众“必答题”——网格网点机制成效:1、通过网格网点作用发挥,做到对网格内区域设施、人员情况、矛盾隐患“三必清楚”。2、治安状况持续向好,比如平安五星级小区全市前十名,街道占了七名。

  街道根据辖区实际,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把城中村废品回收站点清理整治作为践行社会治理“一统揽”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安全生产、文明创建、疫情防控和惠民利民的自选动作,作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会议精神的实际举措。街道各级高度重视,主官亲自挂帅、亲自部署,细化分解任务,倒排时间节点,推动工作落实;街道分管领导牵头,及时督促跟踪进展,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整改清理到位,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2022年4月以来,侨英街道联合执法中队、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消防大队对辖区内所有废品回收站点进行了两轮清理整治。共清理整治废品回收站133家,总面积4万多平方。其中:兑山社区祖厝后社清理腾出村集体土地共1.2万平方,利用腾空土地建设完工277个小车停车位和46个大车停车位,既彻底解决了废弃物品堆积、环境脏乱差、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又有效缓解了周居民停车难问题,提升了市容市貌,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叶厝社区田乾社南北两片清理腾出集体土地2.49万平方,共规划设计了423个小车停车位和沿街店面、摊规点和露天市场,后续将结合叶厝城中村综合治理进行提升改造,目前北片约4270平方已平整完毕。

  为赋能平安“新城”创建,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破解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爆发式增长的现状。杏林街道办事处于2019年5月携手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成立驻所多元调解中心,打造多元调解衔接联动机制,以矛盾纠纷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设“公证+”集调在线平台,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构建以防控化解为核心,具备全面排查、靶向预防的常态一体化工作机制。该“调解中心”最大的特点是“公证+”调解——以主动创稳为主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非警务类矛盾纠纷从警务中剥离,并在第一报警时间通过公证的方式介入调解,实现纠纷不过夜、矛盾不出(派出)所、平安不出事。

  自2019年5月起,多元调解中心受理调解纠纷4153起,成功化解4094起。首调未调解成功的59起案件全部都进行了有效流转化解。同时,中心对扬言个人极端人员及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推送社区民警及街镇综治中心落实稳控措施,推动“主动创稳”落实落细。该机制自运行以来,基于“公证+”集调在线平台所沉淀的数据,设置分色预警机制,为政府的溯源治理、主动创稳提供预警预判决策支撑。同时还进行调解前置、主动释法和入户走访排查工作。该机制在杏林派出所成功试点后,机制功能不断拓展丰富,多元调解越来越顺畅高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模式,并先后覆盖到集美区、思明区、湖里区多个基层派出所。

本文地址:http://www.zibocpa.cn/SUVqiche/2022/ygwjjpcswyhzmpl__47931.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